知情奇探

珍珠鹦鹉螺

动物百科

珍珠鹦鹉螺

珍珠鹦鹉螺:别名鹦鹉螺,为头足纲、鹦鹉螺科、鹦鹉螺属、头足系列品种,原产于印度洋、太平洋西部,菲律宾、巴布亚新几内亚、斐济、澳大利亚北部附近海域。野生于水深50-600m左右的底层,大陆架和斜坡水域,或珊瑚礁附近。1758年命名,共2个亚种。它壳内的框架结构如同旋转的楼梯,是一种神奇的数学计算构造,隔室相当于潜水艇的沉浮箱,可让它在水中改变自身的浮力,这种结构还被成功的运用到了潜水艇的制造中。已经在地球上繁衍了数亿年,但外形、习性等变化很小,被称作海洋中的“活化石”。

世界上最美丽的有壳生物之一,极为奇特的物种,虽外形似螺,却是头足纲章鱼的近亲,也是头足纲唯一有外壳的种类。在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,1954年,美国仿生它的结构,研制出世界第一艘核潜艇“鹦鹉螺号”。

生存环境:海水

最大长度:24cm

形状分类:圆形

颜色分类:褐色_红色

活动区域:底层

饲养难度:中等

性情习性:温和

适宜温度:22℃±4℃

酸碱范围:8.2±0.2(PH)

硬度范围:8±2(DH)

寿命年限:10年

食物饲料:肉食

珍珠鹦鹉螺形态特征

壳体直径18-24cm。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,外套位于外壳内。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。鳃2对,具63-94只腕,但无吸盘。眼简单,无晶状体。无墨囊。壳薄而轻,呈螺旋形盘卷,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,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,平滑细密,多为红褐色。它的外壳薄而轻,因外形酷似鹦鹉嘴而得名。

珍珠鹦鹉螺饲养方法

属底栖动物,可用腕部缓慢地匍匐而行,逃亡时,可喷水游行。通常夜间活跃,日间则在海洋底质上歇息,以触手握在底质岩石上。可以利用腕部的分泌物附着在岩石或珊瑚礁上。肉食性,食物主要是小鱼、软体动物、底栖的甲壳类、特别以小蟹为多。寿命可长达20年。

珍珠鹦鹉螺雌雄分辨

 

珍珠鹦鹉螺繁殖方式

雌雄异体,有着很大的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