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情奇探

剪嘴鸥

动物百科

剪嘴鸥

剪嘴鸥:别名印度剪嘴鸥,为鸥形目、剪嘴鸥科、剪嘴鸥属鸟类,原产于亚洲南部印度、孟加拉、缅甸、尼泊尔、巴基斯坦、越南。我国境内已区域性灭绝,偶有迷鸟。野生于大江、大河、湖泊、河口、海滨。1838年命名。叫声粗大如咆哮,求偶时鸣声轻柔。2017年IUCN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》将其列为易危物种。

大中型水鸟,野生区域以淡水为主。性喜群居,常在黄昏和夜间活动,飞行敏捷和快速。具有独特捕鱼技巧,在水面快而低的飞行,双脚悬于水上,下嘴伸入水面,刀状的下嘴以“耕犁”的方式,在水面梳取食物。

科目分类:鸥形

生存环境:湿地

颜色分类:橙色_黑色

性情分类:游禽

最大体型:43cm

迁徙类型:留鸟

寿命年限:25年

适宜温度:20℃±8℃

食物饲料:鱼类

剪嘴鸥形态特征

体长40-43cm。具橙红色的大嘴,直长而尖,下嘴比上嘴长得多,嘴端侧扁呈薄刀形。顶冠色深,上体黑褐色、石板灰色或浅褐色。下体白色或近白色,后颈、次级飞羽横纹、尾上覆羽及尾均白。亚成鸟褐色而具白色鳞状斑纹。两翼特别尖长。尾较短,凹形。脚非常短小,具微蹼,爪小而尖利。虹膜褐色,嘴橙红色,尖端黄色。脚和趾鲜红色。

剪嘴鸥生活习性

常见于淡水,特别是繁殖季节。聚小群觅食,经常与燕鸥混群。繁殖期可多达40对聚集到一起。

剪嘴鸥饲养方法

在水面上飞得很低,随着鱼喙打开,下颌骨在水中掠过,以此方式觅食。当遇到一条鱼时,它向下移动下颌骨,然后抬起上颌骨并用头部的动作将其扣住。主要以小鱼、小虾为食,也以其他小型甲壳类动物、浮游生物和昆虫幼虫为食。

剪嘴鸥雌雄分辨

两性相似,雌体稍小。幼鸟上体淡褐色,具有一些白色鳞状斑。

剪嘴鸥繁殖方式

繁殖期3-5月。每窝产2-5枚卵,卵浅黄色或白色,有棕色斑点和条纹。两性亲鸟轮流孵卵,通常在较冷的时候孵卵,较热的时候外出觅食。幼鸟出生后要靠父母喂养6周。父母会不辞辛苦、尽心尽力。当河里鱼多的时候,它们每10分钟便会叼着捕到的鱼飞回来给小剪嘴鸥吃。它们对孩子关怀备至。直到把小剪嘴鸥喂饱了自己才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