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情奇探

白腰草鹬

动物百科

白腰草鹬

白腰草鹬:别名,为鸻形目、鹬科、鹬属鸟类,原产于欧洲、亚洲、非洲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我国繁殖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和新疆西部,越冬于西藏南部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以及海南岛、香港和台湾。繁殖季节野生于海拔3000m以下的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、河流、沼泽和水塘附近。非繁殖期野生于沿海、河口、湖泊、河流、水塘、农田与沼泽地带。1758年命名。我国东北地区为夏候鸟,其他地区为旅鸟和冬候鸟。春季于4月初迁到东北繁殖地,9月迁离繁殖地往南方越冬。

为小型涉禽,内陆水鸟。常上下晃动尾,边走边觅食。遇有干扰亦少起飞,而是首先急走,远离干扰者,然后到有草或乱石处隐蔽。若干扰者继续靠近,则突然冲起,并伴随着“啾哩-啾哩”的鸣叫而飞。

科目分类:鸻形

生存环境:湿地

颜色分类:白色_褐色

性情分类:涉禽

最大体型:26cm

迁徙类型:候鸟

寿命年限:15年

适宜温度:20℃±10℃

食物饲料:杂食

白腰草鹬形态特征

头体长20-26cm,重60-110g。前额、头顶、后颈黑褐色具白色纵纹。上背、肩、翅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,羽缘具白色斑点。下背和腰黑褐色微具白色羽缘。自嘴基至眼上有一白色眉纹,眼先黑褐色。颊、耳羽、颈侧白色具细密的黑褐色纵纹。胸、腹和尾下覆羽纯白色。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,但颜色较淡,上体呈灰褐色,背和肩具不甚明显的皮黄色斑点。虹膜暗褐色,嘴灰褐色或暗绿色,尖端黑色,脚橄榄绿色或灰绿色。

白腰草鹬生活习性

迁徙期间也常集成小群在放水翻耕的旱地上觅食,尤其喜欢肥沃多草的浅水田。飞翔疾速,两翅扇动甚快,常发出“呼呼”声响。

白腰草鹬饲养方法

常单独或成对活动,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、砾石河岸、泥地、沙滩、水田和沼泽地上。主要以蠕虫、虾、蜘蛛、小蚌、田螺、昆虫、昆虫幼虫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,偶尔也吃小鱼和稻谷。

白腰草鹬雌雄分辨

 

白腰草鹬繁殖方式

繁殖期5-7月。通常营巢于森林中的河流、湖泊岸边或林间沼泽地带,也在林缘河边沼泽地及河边小岛上的草丛中或疏林中营巢。巢多置于草丛中地上或树下树根间,也有报告营巢于树上。一般不筑巢,而是利用鸫、鸽等鸟类废弃的旧巢。每窝产卵3-4枚,卵为梨形,桂红色、污白色、灰色或灰绿色,其上被有红褐色斑点。雌雄轮流孵卵,孵卵期间亲鸟甚为护巢,若有入侵巢区者,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翔或站于附近树上鸣叫不已,直至入侵者离去。孵化期20-23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