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情奇探

白额雁

动物百科

白额雁

白额雁:别名花斑雁_明斑雁,为雁形目、鸭科、雁属鸟类,原产于亚洲、欧洲、北美洲,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。我国黑龙江、哈尔滨、辽宁、内蒙、新疆、西藏及东部沿海地区也有分布。繁殖季节栖息于北极苔原带的湖泊、水塘、河流、沼泽。冬季栖息于开阔的湖泊、水库、河湾、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、草地、沼泽和农田。1769年命名,共5个亚种。我国为冬候鸟,9-10月到达,3月迁离。迁徙主要在晚上进行,迁飞时常单列飞行,边飞边叫,叫声甚高,白天停息下来觅食和休息。到达越冬地后,分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。

有迁徙的习性,迁飞距离也较远。善于在地上行走和奔跑,速度甚快,起飞和下降亦很灵活。曾是我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,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。但近30年来,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,种群数量已急剧减少,目前是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
科目分类:雁形

生存环境:湿地

颜色分类:白色_灰色

性情分类:游禽

最大体型:80cm

迁徙类型:留鸟

寿命年限:20年

适宜温度:20℃±10℃

食物饲料:杂食

白额雁形态特征

体长64-80cm,重2.1-3.5kg。额和上嘴基部具一白色宽阔带斑,白斑后缘黑色。头顶和后颈暗褐色,背、肩、腰暗灰褐色,具淡色羽缘。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亦为暗灰褐色。尾羽黑褐色,具白色端斑。尾上覆羽白色,颏暗褐色、其前端具一细小白斑,前颈、头侧和上胸灰褐色,向后逐渐变淡。腹污白色,杂有不规则的黑色斑块,两胁灰褐色,尾下覆羽白色。虹膜褐色,嘴肉色或粉红色,脚橄榄黄色。

白额雁生活习性

通常在天气晴暖时活动积极,且较分散。阴雨和冰雪及大风天气则于背风处集成小群,且不大活动。春季迁徙群多以对和家族群组成,群较秋季为小。虽然栖息生境总是和水域相联系,但它们更喜欢陆地,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或是觅食或是休息。在陆地的时间通常较在水中的时间长,有时仅仅是为了喝水才到水中。善游泳,在紧急状况时亦能潜水。常成小群活动。飞行时队列多成一字形或人字形。

白额雁饲养方法

在停息地常见和豆雁、鸿雁在一起,这或许因为它们相近的食物构成和要求的栖息环境较一致的关系。迁徙时无论飞行、休息和觅食均成群。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。觅食多在白天,通常天一亮即成群飞往陆地上的觅食地,中午回到晚上栖息地休息和喝水,然后再次成群飞到觅食地觅食,直到太阳落山才又回到休息地。食物在夏季主要为马尾草、棉花草等苔原植物,秋、冬季则主要以水边植物,如芦苇、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、茎,也吃农作物幼苗。

白额雁雌雄分辨

雌雄体型及羽色相似,雄雁体型稍大。幼鸟和成鸟相似,但额上白斑小或没有,腹部具小的黑色块斑。

白额雁繁殖方式

繁殖期6-7月,3龄性成熟,繁殖在北极苔原带。配对结合稳固,一旦形成,不再变化。求偶行为和其他雁相似,首先是彼此进行头浸水运动,同时张翅和鸣叫。巢极为简陋,仅系一凹坑,内放以干草和绒羽。6月中旬产卵,1天1枚,偶尔隔天1枚,窝卵数通常4-5枚,最多可到7枚,最少3枚。卵白色或淡黄色,雌鸟孵卵,孵化期21-28天。雏鸟早成性,孵出第2天,成鸟即带领摄食,约45天后,即可飞翔。与此同时,成鸟亦集中开始换羽,在此阶段,它们亦失去了飞翔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