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情奇探

棕背田鸡

动物百科

棕背田鸡

棕背田鸡:别名黑尾苦恶鸟,为鹤形目、秧鸡科、苦恶鸟属鸟类,原产于亚洲中国、不丹、印度、老挝、缅甸、尼泊尔、泰国、越南。野生于海拔1000-3600m的丘陵和林缘地带,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。1872年命名。啄食时动作迅速,双翅下垂,尾竖立并频繁摆动,也能在人类生活区附近的开阔地觅食。2021年列为我国2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。

常黄昏活动,躲躲闪闪。不善鸣叫,即使在繁殖季节也比较安静。习性与红脚苦恶鸟相似,喜欢在一边有植物覆盖,另一边有开阔草地的溪流活动。幼鸟在出雏后不久即能步行并随亲鸟离巢觅食,此后不再回巢。

科目分类:鹤形

生存环境:湿地

颜色分类:橙色_灰色

性情分类:涉禽

最大体型:25cm

迁徙类型:留鸟

寿命年限:15年

适宜温度:20℃±10℃

食物饲料:杂食

棕背田鸡形态特征

体长20-25cm,重约72g。雄雌同色。头颈和下体深烟灰色,顶和枕部颜色较暗,头侧颜色较淡。上体自额部至尾部,包括两翼的表面、内侧飞羽均为橄榄色。尾上覆羽缀有白斑,飞羽为黑褐色。颏部和喉部为白色,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,并具有暗橄榄褐色的横斑。虹膜红色,嘴偏绿,嘴基有红色斑,到繁殖期时这个红斑更为鲜艳。脚和趾为暗红色或砖红色。与红胸田鸡相似,但体棕褐色与头、颈及下体暗灰色形成鲜明对比,与红胸田鸡明显不同。

棕背田鸡生活习性

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,晨昏从隐蔽处出来在草地上觅食,遇到危险时则急速往草丛或水边奔跑,到水边后或是进入水中游泳或潜水,或是飞到水域的对岸隐蔽,有时在受到威胁时常常压低头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,或躲藏于草丛或灌丛中。平时则为颠簸慢行。叫声由粗哑的喘息声引出拖长声的下降颤音。

棕背田鸡饲养方法

数高地物种,也可生活在较低地带。通常在植物浓密处隐蔽,在开旷地觅食。常在在水稻田、溪流、沼泽、草地、苇塘及其附近草丛、灌丛、湿草地附近觅食。杂食性,主要以各种水生昆虫为食,包括蠕虫、软体动物、昆虫和沼泽地植物的种子。

棕背田鸡雌雄分辨

幼鸟与成鸟相似,但虹膜褐色而不是血红色。

棕背田鸡繁殖方式

繁殖期5-8月。5-8月在印度繁殖。营巢于稻田地和附近水域岸边草丛与灌木丛中的地面上,也在离水域不远的森林中的林下灌木周围的潮湿地面上,或建在灌木上、树上,离地面1-2m,最高为7m,也建在被水稻田包围的、或水稻田与水稻田之间的小片沼泽地中。单配制,两性共同筑巢。巢粗放,用细树枝和杂草松散搭成。每窝产卵5-8枚,雌雄轮流孵卵。卵很像红脚苦恶鸟的,但颜色更鲜艳。雌雄轮流孵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