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情奇探

白玉蜗牛

动物百科

白玉蜗牛

白玉蜗牛:别名褐云玛瑙螺_褐云玛瑙蜗牛_中华白玉蜗牛,为腹足纲、大蜗牛科、玛瑙螺属爬行动物,原产于非洲东部,世界各地均有引进繁殖。因头、颈、腹、足、身体肌肉白色如玉而得名。对光刺激敏感,弱光视野6-7cm,而强光下只有不到1公分。全身是宝,综合利用价值高。其肉质肥嫩、营养丰富、高蛋白、低脂肪,胆固醇趋向于零,含20多种氨基酸。食用可增加营养、增强耐力、提高身体素质、美容养颜、延缓衰老、益寿延年。

我国科研部门从非洲大蜗牛中选育而来。食用蜗牛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,世界七种走俏野味之一,被列为世界四大名菜之首(蜗牛、鱼翅、干贝、鲍鱼),在法国有“法式大菜”之誉,在欧美等国圣诞节中,几乎到了没有蜗牛不过节的地步。

科目分类:腹足

生存环境:农田

颜色分类:褐色_棕色

居住环境:地栖

最大体型:16cm

性情分类:温和

寿命年限:6年

适宜温度:25℃±6℃

食物饲料:杂食

白玉蜗牛形态特征

体长8-16cm,重30g左右。背负螺旋形的贝壳,故称为“单壳体”。壳呈低圆锥形。头部显著,触角2对,后一对顶端有眼。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足,足部分泌滑腻白润的粘液。外套腔顶壁富有血管为肺呼吸空气。躯干旁与螺体相接处有一小圆孔通于肺。行走时将身伸出壳外,遇到惊扰时则头身皆缩入壳内。若遇干燥或冬眠时,分泌粘质以堵塞壳口。

白玉蜗牛生活习性

多清晨和黄昏时出来活动,行动缓慢,嗅觉敏锐。对环境极为敏感,当湿度、温度不适宜时,蜗牛会将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出粘液形成保护膜,封住壳口,以克服不良环境的干扰。当环境适宜后,便会自动溶解保护膜重新开始活动。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气温和湿度的影响。适温16-30℃,湿度60-85%,土壤湿度40%左右,pH为5-7,当温度低于15℃,高于35℃时休眠,停止生长和繁殖。

白玉蜗牛饲养方法

喜阴湿环境生长,喜钻入疏松土中。主要目为吸取养份、有机物、钙质,调节体内水份和温、湿度,预防敌害或产卵。它食性广而杂,刚孵出的幼螺多食腐,成螺食多汁性植物的根、茎、叶、花和果实,如各种蔬菜、树叶、瓜果等。人工饲养可投喂各种绿色植物,春天以白菜、青菜、莴苣,夏天以甘蔗、向日葵叶、各种瓜果皮渣等,秋天以菜叶、薯片等,拒食有刺激性味道的葱、韭、蒜。寿命5-6年。

白玉蜗牛雌雄分辨

雌雄同体生殖孔开口在颈部右大触角后方。

白玉蜗牛繁殖方式

异体受精,多在夜间或黎明时交配。从出壳到性成熟一般需6个月时间,交配受精后15-20天即可产卵,4-6月、9-11月为产卵的季节,全年可产卵6-7次,把卵产在洞穴内,8-15天卵即可孵化。人工养殖只要温度、湿度适宜,一年四季均可繁殖。卵粒绿豆大小,外包一层白色发亮的膜,每次产卵约150粒。